珠光宝气之BejeweledMemory二

share

  (图:2000年时,De Beers 展出了一枚Millennium Star ,可以说是史上最罕见 -- 火花色泽最清澈`刻度最精湛`最具份额的D-color “millennia come and go, but diamonds are forever” ) 

  一席话听得我双耳叮呤双目放光,可是,Coxon挑选钻石所具备的利眼,还靠“试了再试多试”。哎,这若移师套用在选男人上,我还谈什么“大家闺秀”!但在Coxon的指引下,我不敢说我发掘了“绝世奇钻”,但是“杂滥石仔”总算逃不过我魔眼。“不过,说到底,你选钻石,也得钻石选你。”他话中有话地说。没错,即使我懂得选,也得“恰恰遇着刚刚”双方投契自由得没有被捷足先登才算天赐良缘。届时,专家鉴定,早已抛诸脑后。  (Schlumberger 1960年,替*******'s设计的,吊坠部分,也是一枚胸针。也是Au**ey Hepburn于1961年,公开宣传Breakfast at *******'s时佩戴的首饰) 

  花絮:  我有个家族做珠宝生意50多年的朋友,曾清心直说,一粒*******'s, De Beers, Harry Winston的钻石,从成色标准上看,可能只不过是vvs1,E color,叫价3万以上,同样的一卡拉,别处不知名的珠宝行号,可能只要30%甚至更低的价钱。但是如果你将这两颗,放在一起比较,你就会发现,来自*******'s, De Beers或Harry Winston的那一颗,光芒是“活”的,钻石底部像有火花喷射而出,而别处的那颗“证书”上一模一样的钻石,的确很闪很亮很美,但谈不上灵魂。  学会看证书上的4C固然有帮助,但是也得学会欣赏钻石本身的美色,才不辜负钻石的工艺。 

  而钻石(乃至一切)的零售价,为什么差不多同品质,有的高,有的低,很大原因,是二手市场。二手市场买卖双方眼光,一向更刁蛮狡诈。不知名行号的钻石,明知一手的起价不高,当然更会被二手狠狠地杀价。名牌的二手价,则象期货一样,有它的固定行情。  其实买的,哪一个会想到有天会沦落当铺?当然,根本不会在乎二手价,那么,名牌`4C,就只是只是Coxon所谓的“纸上谈兵”。什么才叫“the one”,就是戴上后,完全不舍得脱下来的那枚。。。

share
评论 (0)